查看原文
其他

会议综述 || 两岸三地“交流互鉴与跨学科对话”文史哲前沿研究工作坊

ICL 国际比较文学
2024-11-0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4年7月1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成功举办“两岸三地‘交流互鉴与跨学科对话’文史哲前沿研究工作坊”会议。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李奭学、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刘耘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黎子鹏,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纪建勋等受邀发表了主题演讲。会议还设有以“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与跨学科对话”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与谈人包括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宋莉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蒋向艳、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强、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刘晓葵,以及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张雅斐等,本次工作坊由召集人人文学院纪建勋教授全程主持。


会议上半场


李奭学教授在其演讲“五四运动以前的荷马”中,从荷马问题出发,探讨了荷马名字的音译问题以及音译“荷马”的来源。他还深入探讨了“史诗”一词的由来,并指出德籍牧师罗存德最早将“epicpoem”译为“史诗”。李教授进一步讨论了明清时期荷马作品的翻译问题,并分享了个人的翻译观点。他认为,荷马史诗作为希腊文学的起点,是研究西方文学史的课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耘华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中国文化与十八世纪晚期以来欧洲思想演进的曲折关系”。他指出,文明互鉴与实体层面的交流往往是分离的。自十八世纪晚期以来,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需要被重新评估。刘教授还指出,尽管当时欧洲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持有贬低的态度,中国文化仍然以曲折的方式对欧洲产生了影响。例如,从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到莱布尼茨的有机体概念等无不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


李天纲教授的演讲“《益闻录》发行与江南科学计划”探讨了该期刊在上海徐家汇的创刊与发行情况,以及其与教会伦理和科学普及的关系。李教授强调,《益闻录》是江南科学计划的一部分,从1878年创刊,到1898年改刊,再到1911年终刊,《益闻录》从以天主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角度记录了清末民初的诸多历史事件,并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会议下半场


黎子鹏教授的演讲“《易经》在战后美国文学中的接受”介绍了《易经》在美国文学中的传播与接受。黎教授以若干典型案例展开自己的演讲,其中包括通过分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Bob Dylan的几首代表性歌曲,阐述了《易经》对他的重要影响。随后,黎教授又以科幻小说Man in the High Castle(《高堡奇谈》)为例,论述《易经》在小说情节、主题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纪建勋教授的演讲“从二西到二我:利玛窦友伦思想的多维意义”通过钱钟书的文献引入,探讨了利玛窦的友伦观以及其对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建构的启示。纪教授认为,当前的跨文学形象学相关研究应当从“自我”“他者”的对立改易为“自我”“他我”之间的对话,助推比较文学学科在当前学术生态中的发展。


在圆桌论坛环节,各学者针对五位教授的发言提出了深刻的问题与互动,并得到了详尽的回应,本次会议在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中圆满落幕。






学术活动回顾

(二号通知 · 重要更新)两岸三地“交流互鉴与跨学科对话”文史哲前沿研究工作坊


讲座回顾 || 谷乃曦:Why Doing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Emotions


研究生学术训练营 | 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兴与诗学范式之争


金泽读书会 · 两场议程预告


中意文化交流前沿论坛


会议综述 || 外国文学的比较与翻译


会议综述 || 跨学科视域下的文明互鉴之路


采编系统(在线投稿):


https://www.manuscripts.com.cn/gjbjwx


本刊网址:


icl.shnu.edu.cn


中国知网:


https://kns.cnki.net/knavi/journals/GJBJ/detail?uniplatform=NZKPT








责编:缪尚瑾  校对:李思奇

编审:罗甜甜  主编:纪建勋

中文投稿邮箱:chinaicl@163.com

英文投稿邮箱:icl2017@shnu.edu.cn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际比较文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